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四, 27 十一月 2014 21:45

南音「客途秋恨」的兩絕與三說

說起南音,自然會想起「客途秋恨」,說起「客途秋恨」,自然想起「獨領風騷」的兩位已故的「天王」——「小生王」白駒榮和「慈善伶王」新馬師曾。在「客途秋恨」而言,可以說是「絕唱」,故筆者以「兩絕」稱之。

 

撰文:黃紹明 多倫多文藝季執行編輯

  「南音」一詞,早在夏禹年代已有,「呂氏春秋」內便記載塗山氐之女作歌,始作南音。但那個年代,這個「南」字,據說只是安徽、浙江或四川一帶,距離我們廣東很遠。亦非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在「閒情偶寄」詞曲部中所說「雜劇多北曲而少南音」的南音。廣東南音是南方「彈詞」一類,以地水南音盛譽樂壇。其實地水為卜卦術語,占卜者多為盲人,故將此地水術語為盲者之別稱,而盲占卜者常兼作南音說唱,因此被稱為地水南音。南音的來源,眾說紛紜,但大都認同是從木魚衍生出來。至於是否受元曲、北曲或外省南詞的影響,則見仁見智了。

  說起南音,自然會想起「客途秋恨」,說起「客途秋恨」,自然想起「獨領風騷」的兩位已故的「天王」——「小生王」白駒榮和「慈善伶王」新馬師曾。在「客途秋恨」而言,可以說是「絕唱」,故筆者以「兩絕」稱之。

  白駒榮以持重渾厚而帶著濃厚的南粵音韻,來表達「客途秋恨」,據說他早在二十年代已將此曲灌成唱碟,後來他將歌詞上的「多情妓女麥氏秋娟」的妓女兩字改為歌女,應是在六十年代在國內重灌錄音時,受國內環境影響而改。一般認為這個改動非常配合「小生王」的行腔韻味。不過,這與原著事實不符,等於將秦淮八艷改行,是否反而削弱了同情與悲情的成份?也是見仁見智了。但這六零年代他失明後唱的版本,確有老來追憶往事的「地水」味道。

  「慈善伶王」新馬師曾以另一個風格來演繹這首名曲,新馬腔高亢清亮,音廣韻悠,被譽為具五行之聲,即是木聲高唱,火聲焦烈,水聲緩急,金聲和潤,土聲雄實。再加上他入曲的感情跌宕有致,心氣相連,溫婉含蓄,所以他能以滄桑惆悵聲腔,唱出了一位風華正茂,多情年輕的才子,追懷一位多情妓女麥氏秋娟的一段落寞牽懷故事。新馬師曾把這有名的地水南音歌曲從新演繹,成為經典絕唱。六、七零年代在香港可說是街知巷聞,深入民間。

 「客途秋恨」的作者是誰?坊間傳說紛紜,據筆者所知,主要有以下的「三說」:  

 (一)繆艮:曲中一開始,便自我介紹:「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繆姓蓮仙字,為憶多情妓女麥氏秋娟。」很自然地學者都朝這個方向查探,發現確有繆艮其人,即是曲中所說的蓮仙,原名「艮」,字兼山,生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因慕李青蓮(李白)而號「蓮仙子」,廿三歲中秀才,但無功名,曾長居廣州廿餘載,亦曾經商粵桂,其間戀上一湘籍妓女,因湘亂失去聯絡,故作此曲。(另說一八一八年相遇於珠江,一八二一年作曲。)他的著作有一八三五年廣益書局的「嚶求集尺牘」(其時已七十歲)和一九二九年上海大海書局出版的「文章遊戲」等。「客途秋恨」便刊在「文章遊戲」內。一九六二年出版的「藝材叢錄」中有記載繆蓮仙其人,林語堂的文章中說在舊書店見到繆蓮仙所編的「夢筆生花」。一九零三年的「天花亂墜」及其後的「遊戲世界」月刊皆說明「仿繆蓮仙『文章遊戲』體例」而出版。而筆者亦在網上找到「夢筆生花」,其中可以見到他對自己和風塵女子的嘆詠,例如「海天分唱詩」中句:「我昔渡江來,狂呼屈原屈,青衫淚萬行,十年又鬱鬱」;「今人殊可憐,白璧遭敗豌」;「紅顏薄命多,寒士尤彊倔」;而他在書內「集千家詩」章後說:「蓮仙集千家詩,不下二百首,編中不能盡載,茲錄什之一二,已覺經營慘淡,煞費苦心矣」。書的封面印有:「光緒二十年上海文新書局石印本」,右下方有「雙紅堂戲曲」刻印編號380。還有在「曲苑觀止」內他修改文友沈逢吉的「詠錢」小令曲句「可再要銅錢」為「死也要銅錢」而被譽為「更加風趣」之改。可知繆蓮仙是遊戲文章及曲詞高手。不知他的詩句:「六么嫋嫋唱雙娥,一曲江州奈老何?檢點青衫餘別淚,不堪重聽木魚歌。」是否憶念麥氏秋娟的絃外之音?粵曲撰曲家蔡衍棻在他的「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史話」(2013年)、香港粵劇研究者胡振在他的「廣東戲劇史」(2000年)、石峻的「客途秋恨與繆蓮仙」(1962年)和丘鶴儔的「琴學新編」(1920年)等著作內,都記載「客途秋恨」一曲是繆蓮仙所作。

 (二)葉瑞伯:簡又文(1896-1978)的「廣東民間文學」一文中認為此曲不是繆蓮仙所作。簡又文從葉瑞伯後人葉茗孫之次子葉觀棪的親筆函中,證實「客途秋恨」是葉瑞伯所作,五十年代香港華僑日報專欄作家勞緯孟亦提及「葉瑞伯是為故友葉茗孫君之從堂伯叔祖,茗孫曾為余言之」一事(謝謝友人簡君給我這網上也找不到的早年報章資料。網上只提及1919年「華字日報」總編輯勞緯孟與葉茗孫等合編「今夢曲」一事)。余慕雲的「香港電影史話」(1996年)及黎鍵的「粵調。樂與曲」(2007年)內亦說此曲為葉瑞伯所作。葉生於乾隆五十一年終於道光十年(1786--1830),據說是富商後代,曾在經商粵桂間戀上桂河上的花艇妓女,而曲中所謂「小生繆姓蓮仙字」一段,是後來才加上去的。更有說繆蓮仙因與張南山狎妓爭風,張南山把葉瑞伯之曲加上「小生繆姓」並附會麥秋娟事以謔弄之云。不過,有學者不認同張南山(即張維平)在曲上加字之說,因為此曲面世之日,張才四十多歲,而繆則六十外老人矣,且張南山官聲不俗,無必出此「文人無行」的下策。那麼,曲中的「小生繆姓蓮仙字」,作何解釋?再說,如果是葉瑞伯自身說法,又似乎與曲中所謂「窮途作客囊如洗」「遊戲文章賤賣錢」身份不符。但如果是將同代人指名喚姓來揭人私隱,便有點那個了。所以上述後加之說(但整曲不是自述)倒可成立。不過,「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和「孤舟岑寂,晚景涼天」兩段歌詞除去附句雜字後是相當工整的。

 (三)可能由於上述不同的傳說和疑點,出現了一個中和的第三說,就是原本是繆艮作詞,後由葉瑞伯重編寫為廣東地水南音。作曲寫詞,各有其人,這個說法並非無理,亦可在網上找到。更可給對所謂「已查明真相」的質疑者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作家葉輝在他網上近作中說得好:「儘管有說此曲作者另有其人,不論是否屬實,此曲可也因他(繆艮)之名而歷久常新」。

   在文藝的角度來看,誰是原作者並不重要,「客途秋恨」卻有它文學的價值,上述蔡衍棻文中,盛讚曲中佳句,他說的版本那段歌詞是:「(今日)天隔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夕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睇我)獨倚篷窗(我就)思悄然。耳畔(聽得)秋聲(有)桐葉落,(又見)平橋衰柳鎖(住)寒煙。(第一)觸景(係)更添情懊惱(囉),(睇我)懷人愁對(果個)月華圓。」(括號是筆者加上去的)不錯,若將括號內的字除去,便是一首律詩。其實,整曲將雜字除去,來個整理,更是一篇近代的「樂府詩辭」。可以說,整首南音充滿詩味,雅俗共賞。

  今日,南音雖已走進了粵曲的篇章內,但整篇的地水南音已是鳳毛麟角。「客途秋恨」,意境凄迷,「最是客途愁絕處」(陸游詩句),「荷葉枯時秋恨成」(李商隱句),無論是誰作誰唱,就像一首古詩,讓大家慢慢品嘗。

More in this category: 粵曲與變文 »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