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校園播種

校園播種 (25)

週五, 16 八月 2019 17:48

蕭漢森小學自搭茶館舞台演出

Written by

保良局蕭漢森小學校長張炳堅把學校禮堂佈置成為「蕭小茶館」,把粵劇匯演搬上茶館舞台,演出同時為來賓奉上學校老師烹製的糕點,可謂別出心裁。是次演出由舊生合唱《帝女花之香夭》,本屆學生演唱獲獎曲目《倩女回生》和折子戲《李後主之去國歸降》。

 
       二零零一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過去三年,拔萃男書院曾多次舉辦崑曲活動,計有「驚艷瞬間-廳堂版崑曲《牡丹亭》」(二零零八年)及「雅部共賞-中國崑曲博物館」(二零零九年)等,藉此推廣崑曲及提高師生鑒賞能力。
       今年,拔萃男書院特別邀請了國寶級崑曲大師張繼青、姚繼焜伉儷出任駐校藝術家,為該校主講崑曲課程,又於十一月十六及十七日舉行「青出於蘭--張繼青之藝術人生」活動,取古代文人喜以幽香淡雅的蘭花比喻具有六百年歷史的「崑曲」之意,由兩位老師主講公開講座「青出於蘭--爛柯山之夢」和「青出於蘭--牡丹亭之夢」,讓師生親睹大師的風采,並享其精彩藝術人生。
       兩場講座後,由「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劉煜、周雪峰、陶紅珍、屈斌斌,分別主演崑劇折子戲──《爛柯山》之〈逼休〉、〈潑水〉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尋夢〉,透過觀賞現場演出,以感受崑曲的藝術魅力。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張繼青曾多次領團赴意大利、德國、法國、西班牙、芬蘭、日本、韓國等國演出;二零零五年遠赴美國華盛頓及紐約演出,並多次應邀到香港、台灣演出和講學。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21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日, 10 二月 2019 19:52

寶翠園幼稚園 孩子開心演粵劇

Written by
 
       八月底有兩場的兒童粵劇《月亮姐姐睡何鄉》演出,很多小朋友踏上舞台表演,其中隨著嫦娥出場的八個小仙女扮相優美、關目傳神,大受注目。原來,他們年紀都很小,來自聖雅各福群會寶翠園幼稚園。
       負責此項目的黃瑞雯老師和鍾靄殷老師告訴我,他們受到邀請,參與這個協作演出。「首先要甄選,因為同學們都很踴躍參加。」黃瑞雯老師說。馬曼霞老師來校選出了十六位同學,八個女的演仙女,八個男的演工尺歌。
 
小朋友演得好開心
       鍾靄殷老師告訴我,他們的綵排很緊密,每星期兩次,同學們也練得很用心。
       這十六位同學來自K2和K3班,年紀很小,只有四至六歲。
       「起初,同學們完全沒有粵劇的概念。」黃瑞雯老師說:「透過看DVD,加上聯想,漸漸認識了粵劇。」
       八位演小仙女的小妹妹,須化妝成很美麗的仙女,要穿戴飾物和緊縛裙子,以及走位、練碎步和關目表情;當然,還有複雜的做手和動作。同學們都很用心學習,不怕辛苦,且練得很起勁,由完全不懂到產生興趣。
       「綵排的次數也不少,且要到將軍澳某學校及文化中心綵排。幸好家長們都很合作,並且不辭勞苦地管接送。」鍾靄殷老師補充說。
       《月亮姐姐睡何鄉》是個群戲,十六位小朋友雖只演出一部分,但他們都預早抵達綵排的場地,等候依次序出場;在老師陪同下,同學們也不覺辛苦。到了正式的兩次演出時,他們乖乖的坐下來化妝穿戴,不只絲毫沒有怨言,更顯得興致勃勃,不時照鏡扮表情,做足準備工夫。
       這次演出非常成功,台下的家長及長者們都看得很開心,很多家庭更是一家大小來看同學們的演出,真是非常好的親子活動。「如果再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也會考慮協作演出。黃瑞雯老師說:「平日很少有專業人士來教粵劇,這次被邀請參加演出,令同學們獲益良多。」
 
孩子增強觀察力
       原來,聖雅各福群會寶翠園幼稚園的小朋友都喜歡舞蹈,舞蹈是他們的日常課程,他們亦經常被邀請在中西區的節日活動中演出。
       黃瑞雯老師說:「這次表演大家都很開心,起初擔心同學們怕辛苦,透過練習和參演之後,發覺他們可以互相交流,家長們的反應亦很好,大家都非常開心。」
       鍾靄殷老師說:「原本只是想見識與學習,粵劇的服飾很美,期望同學們增強觀察力。透過這次學習機會,他們明白大家怎樣互相照顧、互相幫助,亦認識了粵劇文化,得益不淺。」
       兩位老師伴隨著同學們排練和演出,眼見他們學習有成,且在台上有精采的演出,至感安慰。當然,由始至終都支持這項活動的陳燕妮校長也很開心。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9期《戲曲品味》月刊

 

文:盧青雲

       常常感到粵曲粵劇放在音樂科的課程中佔的比例仍很小,未必能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有些學校便參加一些協作計劃,以加強對學生的粵劇培訓,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是其中一分子。

       該校音樂科主任林賽玲老師告訴我,他們零九至一零年度參加粵劇教育協作計劃,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由梁寶華博士負責統籌,並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

導師只來一天 課程編排精密

       「這個計劃雖只有八節課,但事前要做不少準備工作,例如:要在事先申請,要在行政方面作出配合與安排,又要共同備課。」林老師說。

       林老師表示,光是課堂的編排,已花了不少心思。因為參加協作的導師只來一天,但參與計劃的同學共有三班,每班上一節課,必須配合得好才不會紊亂。計劃派來的是梁森兒導師,她會和音樂科老師一同上課。

       計劃中,每班都有八節粵劇課,課堂設計得很好,林老師希望同學們用心感受。同學們也不負所望,對粵劇的化妝技巧、穿戴等等,都很投入地學習。

       「那是三班五年級的同學。他們上課時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梁導師會即時解釋,一個做手或眼神,就可以令他們完全明白。」林老師解釋。

       事前各音樂科老師亦要接受培訓,課程由王勝昆老師任教。到了十一月,各老師已準備好教案,下學期才正式上這八節課。

校長帶隊看戲 引發學生興趣

       在推行這個計劃之前,該校校長李漢光還舉辦了一個簡介會,利用午間的時間,在禮堂為學生介紹粵劇,大家的反應非常好,不只對粵劇認識多了,而且產生了興趣。

       「同學們上課時學唱小曲和數白欖。」林老師補充:「他們顯得很有興趣,又做工作紙,並嘗試寫白欖的文詞,很有創意。」

       這一份份的白欖新詞,正是同學們於七月二日在教育學院的交流會上的表演之作,當時獲得在場人士的一致好評。

       「他們不怯場,台風很好,我們都感到安慰。」林老師由衷地說。

       除此之外,李校長曾經帶領同學外出觀賞折子戲,又安排了他們參觀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以引發同學們對粵劇文化的興趣。今年六月底,同學們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時,對大戲棚和可以自變戲裝的互動遊戲,十分感興趣。

       林老師表示,教育學院希望薪火相傳,令更多學校的同學認識粵劇文化,故此他們在新學年不再有機會參與這個計劃;但她期望在同學們升讀六年級之後,再教他們課節上的粵劇藝術文化,仍會利用各種樂器如:木魚、鑼鼓等,加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並鼓勵他們多些看戲曲表演。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小學生創作白欖新詞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今年青海大地震,真係累死好多人。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數以千人掉性命,有人尋屍雙手搵。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食物支援唔夠多,好彩政府施援手。

ㄨ ㄨ ㄨ ㄨ ㄨ 

問題解決了,才可抖。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幸好有個好老師,救人自己遭不幸。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英明傳遍全香江,留名萬世好精神。  

5A 李浩賢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我們學校真有趣,老師同學都很友善。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教導真有方,同學也愛助老師。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同學成績像支箭,真是老師的功勞。

ㄨ ㄨ ㄨ ㄨ ㄨ  

有位梁老師,像西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微笑的時候,真是迷死任何人。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ㄨ 

每天見到梁老師,就像看見西施。  

5A 李潔穎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我的家庭雖普通,每天趣事都不同。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只求相處夠開心,不需吵架要擔心。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爸媽少有傷心時,姐姐願意傾心事。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幸福家庭真稀有,一家歡聚樂悠悠。  

5B 禤慧芝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學課堂新又多,中文英文又唱歌。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堂規則要遵守,乖乖坐好不亂走。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雖好惡,都為我們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今日用功勤讀書,將來搵工唔會輸。  

5B 羅曉昕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校園生活真係好,我班同學都唔會嘈。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教書無得頂,教到人人好記性。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中英數常無問題,仲有教育電視睇。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人多同學多,大家常常笑呵呵。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午膳食飯去廁所,我枱放咗益力多。

ㄨ ㄨ ㄨ ㄨ ㄨ  

無飯舉高手,唔好走。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小息同學做功課,午息我地食蘋果。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週會我地睇表演,放學我會食薯片。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返到屋企去溫書,考試默書唔會輸。  

5C 周宇星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生活無得頂,學生老師乜都醒。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乜室乜館乜都有,學生學習唔使愁。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中英數常音體普,新聞政治乜都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人多垃圾多,校工幫手攞地拖。

ㄨ ㄨ ㄨ ㄨ ㄨ 

有問題舉手,唔使愁。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返學要帶八達通,交費點名好輕鬆。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測驗捧蛋唔緊要,下次再努力少少。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課專心又留神,考試唔會一舊雲。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午飯水果一籮籮,唔係蕉就係蘋果。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次次旅行好興奮,但係次次曬到暈。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小息午息做功課,返到屋企輕鬆囉。  

5C 張子諾

 

─ 刊載於第118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2017.4網頁/校園播種-珠海學院台灣戲曲團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2017.4網頁/校園播種-珠海學院台灣戲曲團/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珠海學院戲曲學會於1月舉辦「台灣戲曲體驗之旅」,一行十六位同學,五天四夜的旅程,走訪台北及宜蘭多個地方,行程以體驗為主,趣味性為重,希望藉著外遊,吸引同學參與活動,從而消除學生對戲曲的負面形象,了解戲曲的美。活動目的,也正正是珠海學院戲曲學會成立之目的。
 
        珠海學院戲曲學會舉辦「台灣戲曲體驗之旅」,主題集中,最初也憂慮過會不會沒有同學參加,不能成團。一般的年輕人比較少接觸戲曲,要其連續數天參與相關活動,是不容易的事情,單單是看戲,就已經要兩三小時以上。在珠海學院,這件事情做成了,大抵就是戲曲學會播的種。
 
        五天四夜的旅程,十幾位同學從各方面接觸台灣的京劇、歌仔戲,以及偶戲。行程的設計,避免了讓學生只是靜靜坐著,聽講聽唱。行程包括拜訪國光劇團,觀看《穆桂英》的響排; 參觀二零一六年落成的台灣戲曲中心;拜訪國立政治大學,聽中國文學系蔡欣欣教授主講「非遺/ 文創 --- 遊賞台灣傳統戲曲」;在敘舊布袋戲園邊吃地道台灣菜邊欣賞布袋戲演出;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體驗操作各種偶戲裝置;在「臺北戲棚」,欣賞台北新劇團演出京劇《美猴王大戰蜘蛛精》等等。
 
        對於台灣本土劇種歌仔戲,大部分同學之前也沒有接觸過,去到台灣,是很好的機會去認識這個可謂台灣的本土劇種。此趟旅程,他們在台灣戲曲中心欣賞跨界歌仔戲《愛的波麗路》,及後更拜訪主演劇團明華園,得到該劇團總團長陳勝福招待,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後感。
 
        此外,同學在台灣戲劇館也過了一個充實下午,透過全館導覽、歌仔戲表演、身段學習、學唱歌仔戲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的七字調、戲服試穿等活動,大家都對歌仔戲有了初步的認知。幾位同學更有機會體驗歌仔戲化妝及穿戴,搖身一變成為才子與佳人。 
 
        就讀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的林國麗及李駿良表示,在參加這戲曲團前,他們對歌仔戲全無認識,甚至連聽也沒聽講過。 此行,兩位同學在台灣戲劇館「反串」登場,林國麗同學化身俊秀梁兄,李駿良更男扮女裝,跟著館內老師學身段,在場同學都覺得有趣,投入非常。除此之外,林國麗也對布袋戲感興趣,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裡,幾乎每一個偶戲裝置她都嘗試過。
 
        戲曲學會曾帶領同學欣賞國光劇團來港演出的《關公在劇場》,李駿良也有去觀看。這次去台灣看的《愛的波麗路》,恰巧也體現了傳統元素與現代思維的融合。李駿良表示,兩個作品將戲曲藝術的美學與現代舞台技術結合,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他更以「潮味十足」來形容。他體會到,創新與本土化是現代台灣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拜訪國光劇團時,他更有機會向《關公在劇場》的王冠強導演發問請教 ,得著不少。
 
        以戲曲為主題的遊學團,在香港並不常見,但更難能可貴的是,旅途中同學的投入與笑容。

踏進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的校園,只覺地方寬敞,空間很大,空氣也清新,在幢幢建築物之間,還有座精緻的天台劇院,一看就知道是培育學生演藝的好地方。

叢蔣漢校長告訴我,他們參加了「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又成立了粵劇學會,在粵劇方面做出了成績。男生參加粵劇學習的人數又比女生多,實在令人感到驚喜。

唸中七的大師兄羅海賢把演戲的照片給我看,他不只在《羅成寫書》中扮蘇定方的角色,還在《哪吒》一劇中扮龍王,似模似樣。

        羅海賢告訴我,早在零六至零七年度他已參加了「梓銣藝敘天」和「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每星期一堂學習,每年都有演出。

        「平時看別人在台上演戲,似乎很容易。」羅海賢說:「到自己學習方知每一個動作都練得很艱難,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於每一年都有演出,因此給了我動力,當你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很有成功感。」

        羅海賢當上了粵劇大使,他自身當然下了不少苦功。他不只演生角,也扮小花臉,如今,他已經會得自己開臉,還會替師弟們化妝和畫臉譜。雖然這麼忙碌,中七功課又緊迫,但他表示學粵劇不會影響功課,相反,在文化科方面有增益,他可以在短講方面有更多文化素材,答文化題方面亦有幫助。

        他們零六年曾在高山劇場演出「日月神鏡」,反應非常好。今年八月亦有演出,叢蔣漢校長扮太乙仙翁,乍看造型,我也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

叢校長說:「我自小喜歡粵曲粵劇,小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只聽收音機,也學著唱曲。」他喜歡任白,當然也看過很多任白的戲,如:《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都是他的至愛。當他來到呂潤財中學時,也看不出學校有粵劇的種子,亦沒有文學科,他起初推廣粵劇也感到困難。

        「我覺得增加了文學科之後,學生的中文水準有了改善,亦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了興趣。」叢校長說。跟著,與中學結龍的小學亦有粵劇訓練,升上來的學生也有基礎。叢校長又致力把粵劇元素加入音樂科的課程之中,學校也設立了粵劇學會,戲曲小組,循序漸上。參加了鮑淑姮老師主持的「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之後,叢校長自己竟然也學起曲來。

        學校的粵劇計劃能夠做到如此成功,當然家教會的協助亦很重要。前家教會副主席古太被同學稱作「古媽媽」,她經常來學校協作並鼓勵同學。

        「我已把呂潤財中學的同學當作是自己的子女。」古太說。目睹同學由最初不認識粵劇,覺得乏味,到如今興趣濃厚,不斷有演出,古太的欣喜溢現眉稍。

        「同學們對耍槍等的武打訓練顯得特別積極。」古太說。當然,尤其是男同學更加會喜歡纓槍,喜歡耍刀弄劍。

        古太積極參與幕後工作,陪同學生去作演出,她不只是羅海0賢的「粵劇大使」監護人,更獲得學校的「傑出貢獻獎」。

        一直在幕後負責這些粵劇計劃的還有陳翔老師,他任教中國文學,也負責粵劇學會,經常帶學生出外去看戲曲。

        「我覺得學生學了粵劇之後,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多了,亦有更多一些同學選修文學科。」陳翔老師說:「期望戲曲可以加深同學的文化素質,提升中文科、文化科的程度。」他覺得學校重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正積極培養中文人才。

        現今,呂潤財中學的粵劇學會有十多個會員,他們每星期都有課堂學習粵劇身段、做手等,由鮑淑姮老師任教。

        叢校長告訴我,現下已在音樂科中滲入了粵劇的元素,由中一至中三每年有四小時的戲曲介紹。每逢星期六亦有粵曲訓練小組,是與家教會合辦,共有十八節課。學生和家長的反應都非常好。

        此外,學校每年都有「呂藝非凡」公開匯演,除了中西樂團、合唱團和戲劇的匯演之外,亦有粵劇表演,招待家長和學生,反應極佳。同學們都很期待有演出。零三年八月,校監呂博碩太平紳士贊助學校在天台改建了一所設備優良的劍芬演藝廳,可容一百名觀眾。開幕之後,學生多了演出及綵排的地點,對演藝方面的培訓及推動,大有幫助。叢校長、陳老師及古太都至感安慰。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有沒有試過從粵劇聯想到新詩?有沒有從身段做手聯想到舞蹈?有沒有從樂隊的配合聯想到鼓、樂、舞三者混合來演出?這的確是很難想像的事。選的這個粵劇還是層面較深的《再世紅梅記》,由裴禹生到李慧娘,由人鬼相戀到深進思維,重新釀造、創出新詩,並且結合了粵劇和音樂,由學生們親身去演繹。同學們都只是十三、四歲的女學生,這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香港真光中學的同學們卻不以為然,他們參加了港大的「粵劇小豆苗」計劃,不只學習劇本和戲曲,還創作了新詩,寫作網誌,透過粵劇的學習,增進了語文和文化,揉合了各方面的藝術,為跨學科課程添上了新姿彩。
 
       當然,這得要有校長與老師的帶領和倡導。香港真光中學的關雪明校長就非常重視這一項「小豆苗」計劃,並且鼓勵同學們去學習與認識粵劇。
 
       「我們選取了中二的一班同學去學習。她們由開始不認識粵劇到漸漸吸收、認知、深進,在劇本以外,還到後台去參觀,認識粵劇的不同層面,同學們感到有興趣,由起先的抗拒與不認識,轉變到接受,並且可以深入思考,去創作新詩和寫網誌。」關雪明校長逐一加以解說。
 
       他們選了《再世紅梅記》作為學習的材料,其中有十數節的劇本教學,由楊慧思老師任教。
 
       楊老師把課程大綱展示給我看,她說:「除了課程教授之外,港大小豆苗計劃還有很多活動,表演教學方面由洪海老師來任教;《再世紅梅記》一劇的導賞,衛駿英與陳詠儀到來為同學們親身講述。」
 
我知道同學們的功課都很忙碌,那麼甚麼時候去學唱、做、唸、打呢?
 
       「星期六的上午上課,一共有十八小時的學習。」楊慧思老師把他們學習的照片拿出來給我看。
 
       同學們學了劇本,又學了唱、做、唸、打;聽了導賞之後,再去「新光」看戲,自然就容易明白了。
 
       楊慧思老師告訴我,同學們看戲看得很認真,也學了很多舞台上的知識,還到後台去參觀,真是極其難得的體驗。
 
       「我們不敢奢望同學們可以在一年半載中成為演員,只期望她們可以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引導她們去欣賞戲曲藝術。」關雪明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香港真光中學的校風嚴謹,同學們都純樸自然,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會提問,還會創作。她們學了劇本和唱做,有感而發;不僅在網上平台上創作網誌,寫出感覺,還創作新詩,代入角色中抒發情感。
 
       「這也是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吧!」楊慧思老師欣喜地說。她本身也是個詩人,常常創作新詩,因此也鼓勵同學們創作,更把新詩配上舞蹈和音樂,一起演繹。同學們大感興趣,反應極佳。
 
       「我們以活動做主導,滲入教學之中,同學們都可以愉快學習。」楊老師說。
 
       同學們在「小豆苗」的聯校匯報中也有很好的表現,關校長和楊老師深感安慰。
 
期間,「小豆苗」的活動亦有「送戲到校園」,全校同學都參與,真光的女同學們反應都很熱烈,對耍槍等項目更是主動學習,非常踴躍。
 
       一年結束,不經不覺,她們已參加了三年「小豆苗」計劃,明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關校長表示,踏入新高中課程,將會拓展藝術教育,其中音樂科選修的一項就是粵劇教育,將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修讀。當然,如果再有「粵劇小豆苗」計劃,他們仍會再申請參與,期望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本土的戲曲藝術。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按圖序:
1、衛駿英、陳詠儀來校導賞
2、關雪明校長十分支持粵劇小豆苗計劃
3、青苗粵劇團到校與學生做工作坊
4、宋洪波、鄭雅琪送戲到校園
5、洪海擔任教學導師
6、楊慧思老師全程帶領學生
7、粵劇小豆苗計劃匯報
8、同學熱心參與粵劇小豆苗計劃
 
─刊載於第106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六, 28 九月 2013 13:51

九龍華仁粵樂組傳揚曲藝文化

Written by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文:盧青雲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協會主辦的「粵韻頌新聲」,九月廿四日在九華校內古老大禮堂舉行。表演者都是年輕俊彥──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我到後台去看看,原來不僅演唱者是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拍和的是該校粵樂組的同學,掌板是鄭康勤老師,編曲的周仕深老師也是九華校友。

九華音樂協會轄十個團

喜見九華一家大匯聚,我有止不住的驚喜。鄭康勤老師告訴我,九華粵樂組成立於零七年,當時學校已有音樂協會,協會轄下有:合唱團、中樂團、西樂團等九個團,加上了粵樂組,便有十團。

鄭老師當時在中樂團中找同學來參加粵樂組,粵樂組又分出音樂部和擊樂部,音樂部演奏的樂器包括:粵胡、二胡、洋琴、大笛、琵琶和中阮等,由周仕深老師教導唱科和指導樂器的演奏技巧,鄭老師則負責擊樂部分。

周仕深主修民族音樂,碩士畢業,現任職於演藝學院。鄭康勤老師本身唸中文系,亦專研粵劇和拍和,曾隨靳永棠、卓劍虹等老師學習,經常出外交流演出及擔任擊樂領導。

粵樂組演出交流經驗
 
粵樂組歷年都有參與演出活動,如:零七年的週年音樂會演出《七步成詩》,又與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拍和交流;零八年,擊樂組同學和老師,參與文化協進中心製作的《點解點解大封相》首演現場拍和;零九年,首辦「華仁粵韻試新聲」演唱會;去年,更在銅鑼灣行人專區的「天子廟會」中演出《蕭何月下追韓信》。 「我們也參與英文粵曲的拍和。」鄭老師說。那是去年七月「華仁一家音樂會」的英語粵曲表演,同學們共有二十二人,一同拍和陳祖澤唱《禪院鐘聲》。
 
今年五月,他們亦在週年音樂會中演出《奏嚴嵩》。 「同學出外與別的團體合作,獲益良多。」鄭老師說:「擊樂是憑感覺,靠經驗的累積,多出外交流,同學們可以增加經驗。」 而周仕深老師就負責編譜和改譜,有些曲目需要改短一些,方便同學們學習,也希望吸引一些年輕觀眾。另外,純男校在演唱方面會欠缺女聲,因此,他們也會與協恩中學合作。像今次「粵韻頌新聲」演唱會,就有兩位協恩同學參加;更有家長麥美儀與嘉賓張文珊演出,同學李依肋的父親也一起同台,實屬難得。 「華仁的同學比較慢熟。」鄭老師說:「我們在八月中就綵排,大家都認真和積極,不只校長支持,校監和家長們也很支持。」
 
該晚出席演唱會的,除了家長、校長、校監和同學外,還有許多油麻地的街坊,大禮堂足足坐了三百多人,鄭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開心。「同學們在結束時一句多謝,令我至感欣慰。」鄭老師道出了他的心聲。 傳揚文化發展曲藝 畢竟播下了粵曲音樂的種子,給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一間純男生的英中,也可以做出粵曲演唱會,且由同學拍和,這個成績,殊不簡單。 鄭老師任教中國語文科,在新高中課外學習經歷中也教「戲曲」,是學生必修的四節課。他表示同學們的反應很好,對戲曲亦有興趣。「希望可以繼往開來。」鄭老師由衷地說。 目前他也訓練一些中三同學負責掌板,如此循環不息,不斷有新人接棒。目標是成立一個全由同學演奏、負責前台後台工作的樂團,並要培養寫曲和創作劇本的人才。
 
目前來說,九華粵樂組雖仍處於拓展階段,期望透過更多的表演與實習,對傳揚文化和發展曲藝有一定作用。
 
--刊載於第132期《戲曲品味》月刊
 

早早就聽說過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有個粵劇組,小朋友們會唱粵曲會做戲。今年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決賽典禮上,又見到小朋友們上台唱做,我忍不住去訪問了他們。

「粵曲知識我話你知……」同學們用歌聲歡迎我——那是一曲《粵曲知多少》,李漢光校長編的曲。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楊建月校長告訴我,同學們今年唸幼高班(K3),平均年齡才五歲多。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的粵劇組已推行了三年,每逢星期五下午練習。幼稚園上下午班同學都可以參加,成員有十多人。義務來教他們的人正是鄰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李漢光校長。「李校長星期五放學後就帶著二胡過來教這個粵劇班。」楊建月校長說:「小朋友們都很愉快地學習。」

我問同學們學粵劇辛不辛苦﹖他們都表示不辛苦,非常好玩。活潑精靈的李卓翹說:「即使升上小學,我也會繼續唱粵曲。」其他的小朋友連聲和應,點頭說「是」。「演唱時媽媽會替我梳頭和化妝,上到台也不驚慌。」文靜的胡心悅說。「我還會唱《香夭》,也會耍水袖。」圓臉大眼的吳禾仟說:「能夠上台表演,很開心。」「如果得不到獎,也不會失望。」旁邊的呂曉蘭說:「下次再努力。」「上台表演,都有人讚你,所以我不會灰心。」溫文淡定的黃柏恆認真地說。想不到小朋友們都侃侃而談,毫不害羞,才五歲多,真是後生可畏。

「同學們的興趣很濃厚。」楊校長在旁說。見到學生們表演出色,她感到很欣賞慰。這個粵劇組,明年會不會再做呢﹖「當然會。」楊校長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參加粵劇組,因人數太多,要甄選。同學們上台表演的服裝都由校長供應,學習也不收費用。至於演出的道具,如大紙板之類還是很多家長合作的成果,絕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印證。

粵劇組的同學除了在校際粵曲比賽中表現出色外,他們也經常出外表演,像一年一度的結業禮在元朗劇院的演出,老師和家長們都齊齊來幫忙,負責劇組的李素娟老師更加忙個不停了。學期間,粵劇組的同學也曾到東華三院的屬校鄧肇堅小學去作藝術交流演出,吸引了很多師生和家長觀看,大獲好評。

記得有一年,我曾在劇場看過他們表演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有同學扮蚌精,非常有趣。那次原來亦是校際粵曲比賽的優勝者表演會,同學們化了妝在後台走來走去,表現得很興奮,似乎也沒有甚麼出台的壓力。

李卓翹同學悄悄地告訴我,她也經常出外參加粵曲粵劇的活動,並且拍了照片,送給楊校長。

「在推廣文化以外,學粵曲對她們的咬字發音也有幫助。」楊校長說:「他們會說話清晰,對中文字也會得欣賞。」她表示同學們學了練氣,咀型的運用,漸漸對自己也有了要求,亦增加了自信。

至於能否多開一組,則要視乎教授者能否抽得出時間。現下,粵曲粵劇的種子就已散播了,同學們不單只經常唱曲,亦學識了成語故事和中華文化,對語文基礎總是有幫助。期望下一年同學們有更多活動,成績更上一層樓。

 

--刊載於第153期《戲曲品味》月刊

005

 

 

Cannot find 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圖:盧青雲
 
歐曉茵同學今年六月參加全港青年學藝比賽的粵曲比賽,彩唱演出《霸王別姬》,不只化妝穿戲服來演,還要唱和做,更要耍劍,結果得亞軍。她告訴我今年唸中三,學戲已學了很多年。

她就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跟我說,歐曉茵在台上表演粵劇做得有聲有色,令他感到欣喜不已。

音樂科主任任德悠老師可算獨具慧眼,她選了歐曉茵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夏日情調音樂會中擔演一個粵劇項目。今年七月二日,歐曉茵又演了《霸王別姬》,令同學大開眼界,掌聲不絕。

二零一一年,任老師曾經帶同二百多位老師同學到劇院去看崑劇,推動音樂戲曲文化。任老師說:「學生都可以接受,反應也很好。起碼大家對戲曲有了認識,我們亦要培養觀眾。」

校長表示學校雖沒有戲曲班,但有強大的西樂隊與中樂團,並且常常參加佛聯會的演出。何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工作,好表示樂器班每年的支出很大,幸好得到何善衡家族的支持,令學校的樂器班辦得更加完善。
 
歐曉茵將上京參賽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歐曉茵小小年紀就已學唱戲。她的祖母告訴我,曉茵六歲就踏台板,起初是跟「小紅船」學習,如今則是康華老師的學生。

祖母區太說:「她自己會化妝,我只是在後台幫助她穿衣服,她的頭飾也是父親替她做的。」

憶記第一次上台,貼了片子,紮了頭,曉茵表示頭痛之極,十分辛苦。曉茵說:「辛苦的時候就想著粵劇,我必須堅持下去,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練功雖然很辛苦,又會受傷,但也會令自己進步。基於這一份刻苦和堅持,曉茵得過很多獎項,任老師亦曾推薦她得利偉強獎學金銀獎,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卓越表現。曉茵說:「得到這個獎,令人鼓舞。」任老師說:「我們都支持她。」

今年十一月,曉茵將會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她將演出五分鐘的《霸王別姬》。何滿添校長當然很高興,他說:「她的演出鼓舞了其他師弟師妹,起碼他們對粵劇有了接觸與認識,知道學一門藝術要有堅毅的心,期望區同學繼續努力。」

歐曉茵告訴我,她演過不少戲,演主角,也不介意做下欄。「我想嘗試不同的角色。承傳粵劇藝術,努力做好自己。」能得到祖母和家人的支持,她深表慶幸。何滿添校長表示,粵劇結合了文學、音樂與戲劇,他亦深感興趣,期望可以有更多資源,幫助善德的同學作多方面的發展。
 
--刊載於第155期《戲曲品味》月刊
 
 

第 1 頁,共 2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