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秦腔簡介

秦腔是中國戲曲藝術中一個具悠久歷史的劇種,據學者考究所得,「秦腔」形成於秦、精於漢、昌明於隋、完整於唐、傳播於明、盛於清,歷二千餘年,堪稱國劇的 開山鼻祖。它發源於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一帶,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亦稱陝西梆子,或叫「恍恍」、「亂 彈」。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至情動人,富誇張性,在陝西風俗中有「十大怪」,其中一怪「唱戲吼起來」,就是形容秦腔需以大嗓門來唱,尤其是「花臉」的角色。

秦 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 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 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 用假嗓。

秦腔伴奏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主奏的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 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老生(鬚生)」分安工、衰派、靠把、王帽、紗帽、道袍和紅生,「小生」分雉尾、 紗帽、貧生和武生、幼生,「正旦」分挽袖和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刀馬,「花旦」分玩笑、潑辣,還有武旦、媒旦和老旦,「淨」分大淨、毛淨,「丑」分 大丑、小丑和武丑。

秦腔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外表?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之氣,內蘊纏綿溫婉、細膩柔和、輕快活潑之脈,傳遞出蒼涼悲壯的西北地貌品格,和渾厚深沉的秦人情懷,洋溢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