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20 八月 2014 20:55

由《十五貫》的主題看三名新秀的表現

昆劇《十五貫》改編自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傳奇劇本《雙熊夢》,去蕪存菁,1956年在北京首演時,大獲好評,令當時漸備受冷落的昆劇重得重視,更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譽。葉紹德改編的《十五貫》,頗忠於昆劇版本,這可體現在他對昆版主題的重現。

 

 

撰文: 劉硯和 

 

                  昆劇《十五貫》改編自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傳奇劇本《雙熊夢》,去蕪存菁,1956年在北京首演時,大獲好評,令當時漸備受冷落的昆劇重得重視,更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譽。葉紹德改編的《十五貫》,頗忠於昆劇版本,這可體現在他對昆版主題的重現。

 

《十五貫》的主題與三名官員   

 

                  公案戲故事多環繞懲治貪官和對抗豪強、權貴,《雙熊夢》亦如是,昆劇改編時卻不以黑與白的抗衡為主題,反著意表現兩種為官態度──主觀與實事求是,劇中三名官員則分別依據這兩種態度塑造。

                  況鍾是「實事求是」的代表,他頗具「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的現代法律意識,因「查無實證」、疑點眾多,所以願為蘇、熊二人翻案,其後在《查勘》、《訪鼠》等場次,更可見他抽絲剝繭的搜證功夫;於過執,他不是奸吏,事實上他以斷案如神自居,他只是人如其名,過於執信主觀判斷,缺乏客觀查考精神;周忱,與過於執一般相信主觀判斷,同時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官原則,所以當況鍾要求翻案時,他多方阻攔。

    

                  演員演出前必須了解劇本主題,從而摸索人物性格,再把主題重現在台上。
 

過於執與劍麟──要自信是個「過青天」

                  劍麟飾演過於執,在一些小地方上拿捏不準。以第三場〈被冤〉為例,他審問眾街坊後,認為證據確鑿,已審得真相,露出得意神色,尤其當婁阿鼠舉拇指奉承他時,更擺出搖頭自得的動作;審問犯人時,蘇、熊反駁,劍麟喝止,語調稍含怒氣。「得意」與「怒氣」與他自認的青天老爺形象不符,既然他自信執法如山,而這宗血案經嚴謹查問才判定,百姓讚許理所當然,何需自滿?他心裡既自以為了然真相,犯人否認,何需作怒狀?

   

                  劍麟的演飾,筆者以為略欠穩重,離青天老爺那種神態自若、喜怒不形於色的形象還差一點。欠穩重可見於他拍驚堂木的力度太大、次數太多,猶記舞台劇《劍雪浮生》,桂名揚教任劍輝演公案戲,文官審案需威嚴内斂,驚堂木拍得太猛太多則顯得不夠內斂。

 

周忱與林汶聲──給況鍾壓了下去   

 

                  林汶聲演周忱,有點呆板。周忱在戲中本來就是一個呆板、依循法規的人,然而,林汶聲的呆板並不在角色性格,而是他於第五場〈見都〉中,佔大半時間都只坐著不動。或許對於一個女文武生來說,演一個掛鬚的生角有點吃力,致令她塑造的周忱不到位。況鍾求見周忱,編劇安排他多方受阻,無非為突顯周忱是全劇最高權力者,讓觀眾冀待他出場。林汶聲無論聲腔、身段都無法顯示他把持著「最高權力」,從舞台效果來看,完全遭況鍾的氣勢壓了下去。

    

                另外,場刊介紹說,周忱被況鍾誠意打動,準他翻案。筆者認為這樣的理解不妥,一則與情節不符,如果他真為況鍾打動,又怎會限期半月,並定下翻案不成烏紗不保的協定?更不會有第八場派員催況鍾覆報等情節;二則,與林汶聲的表演不符。周忱同意翻案前,曾笑說:「哈哈,好一個愛民如子的蘇知府。」關鍵在於林汶聲那幾下笑聲,譏諷味道很濃,並無受感味道。揣摩角色性格,筆者認為像周忱這類慣守成規的官員,之所以同意翻案,實因況鍾願意擔帶責任,這「哈哈」一笑,並非譏笑或稱讚況鍾,而是他卸卻責任後的一種表現,所以演員可以笑得開懷一點,也毋需附加太多褒貶感情。

 

況鍾與梁煒康──主題不需表現得太刻意   

 

                  在一眾新秀中,梁煒康較突出。況鍾一角並不好演,他不是包公一類凡案都要過問,要使世間無冤的官員。他初登場時,純為奉命監斬,其後得知證據不實才有意翻案,又慮及職責權限,猶豫不定。由此可見,這個角色十分人性,比較另外兩名官員,他的形象變化也更大。梁煒康在第四場〈判斬〉的表現把握得不錯,語調、神色與身段配合,頗能顯示他的心態轉變。第五場〈見都〉,梁煒康把況鍾演繹成一個為民請命的官員,一直處於亢奮狀態,最後更似有怒發沖冠,不予翻案誓不罷休的勢頭。筆者認為大可不必,〈見都〉初登場時,表現可平和一些,待周忱多方推搪,情緒才漸趨激烈,這或許更切合人物設定,把他最終願以金印抵押解釋為,受周忱愛理不理的為官態度所激。
 

                  況鍾是主角,梁煒康演得不錯,但一台戲不能只靠一個演員,而需各人配合與流交,而這齣戲的主題也應讓觀眾由演員互相配合間體會。編劇有意讚賞實事求是精神,但作為主觀代表的過於執不用刻意貶低自己,用他的自大去襯托況鍾。在觀眾眼裡,過於執固然是個自以為是的糊塗官,但他的糊塗不能由演員表現給觀眾而看。演員要做的,只是演一個穩穩重重的過青天,然後觀眾把這個主觀的過青天與況鍾一比,自然會有判斷。

   

                  又例如〈見都〉一場,演員只需塑造一個高高在上的周忱,與況鍾一對戲,就能合理地把況鍾為民伸冤的激情逼出來。可惜林汶聲演的周忱太弱,致顯得況鍾太烈,給觀眾一種失衡的感覺。

   

                  當然,這許多瑕疵都要靠不斷鍛鍊、磨合來解決,或者用另一個角度看,三名新秀已盡力去演,只是《十五貫》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有點難,期望他們再演時會有更好的表現。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