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二, 29 三月 2016 20:33

潮劇戲曲電影是的興衰

依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上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香港拍攝出品多部廈語電影,一九六零年五月,廣東潮劇團來港演出造成的轟動,又更加啟發了港人拍攝潮語戲曲片。事隔多年.....
 
 
撰文:劉福光
 
       戲曲與電影,在藝術體系中雖屬兩個單元,但其中電影的戲曲藝術片卻很受觀眾欣賞。如上世紀的《楊門女將》(京劇)、《秦香蓮》(評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越劇),《搜書院》(粵劇)、《梁祝》(閩劇)、潮劇的《告親夫》、《劉明珠》、《陳三五娘》……等等。當年在港及東南亞各地放映,都是轟動一時,打破賣座記錄及映期。依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上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香港拍攝出品多部廈語電影,甚得觀眾歡迎。然而,一九六零年五月,廣東潮劇團來港演出造成的轟動,又更加啟發了港人拍攝潮語戲曲片。事隔多年,為了保存記錄資枓,香港電影資料館繼「香港廈語電影訪蹤」一冊出版之後,戮力從各電影公司,報章刊物,戲橋、劇照以及走訪了現居香港並曾參與拍攝工作及演出的藝員,他們是夏帆、張應炎、陳楚蕙(已故)、陳麗麗、陳文昌(已故)、方漢粧、李美英、丁敏、譚迪遜、劉福光、柳惜春、鄭純英、楊敏、羅熾、周樂……等,從這些人中得到許多寶貴資料。於二零一三年出版──「香港潮語電影尋跡」一冊,供作印記。
 
       歷史上的記載,廣東潮汕人與福建閩南人的祖先同出一系,是秦代中原漢族南遷,先到閩南後到潮汕。潮州人與中華民族移民傳統的反映,都是受深刻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及社會歷史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代潮州商人也繼晉商、徽商之後,在海內外祖成潮商群體,從事工商活動,隨之亦保存帶來了自己的地區文化,有自己的語言──潮州話,自己的戲曲音樂──潮劇及潮樂,潮州的美食──潮州菜等等。
 
       潮劇及潮樂在香港開埠之後便流行至今,將近兩個世紀,但潮語電影的戲曲片拍攝活動只有在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五左右的二十年間進行,可說「曇花一現」正是「廿載音映餘輝」之後便「煙消火滅」。
 
       幸而,香港電影資料館於二零一三年九月下旬出版「香港潮語電影尋跡」並於十月一日至十九日舉行了「潮語電影賞析」,放映了《剪月蓉》、《薄命花》、《蘇六娘》、《蘆林會》、《告親夫》、《李子長活畫》、《紅鬃烈馬》、《文武香球》、《借親配》、《真假金牡丹》等十部潮語戲曲片。這是自一九七五年最後一部在香港由邵氏拍攝出品,楚原導演,莦南英、野峰、丁敏、羅桂鳳主演,香港昇藝潮劇團演出的《辭郎洲》之後,闊別了三十多年方在香港重現放映的潮語戲曲片系列,博得觀眾的熱烈歡迎。
 
       回顧當年興起拍攝潮語電影的背景:是因五十年代開始,東南亞各地華僑要往返家鄉的交通不便,未能欣賞到潮汕進步的潮劇藝術,與古裝的潮州戲曲相隔多時;香港的娛樂界商人首先想起將粵語古裝戲曲電影片配音為潮語片,聘請潮劇界藝員當配音員,把影片中的粵曲改配為潮曲,對白改配潮州話,這樣在東南亞放映,得到華僑的受落,有的觀眾還認為羅劍郎是潮州人。繼之,配音藝員隨片登台也受歡迎。由此,電影片商隨想起拍攝潮語片的念頭。於一九五五年由泰國華僑陳少雲等合資組成鮀江影業公司,拍攝第一部潮語電影《王金龍》,一九五八年在香港放映,由夏帆、蕭鳴、何亦曾主演,陳煥文導演,陶適儒樂社伴樂,光藝公司發行。這之後,攝製潮語的影片公司紛紛成立:有東山、嶺東、萬聲、榮華、華文、泰蘭、鴻圖、光藝、邵氏……等二十多家影業公司,開始先後拍攝潮語片,在星馬泰放映。主要發行商大多由邵氏、光藝、榮華發行,因它們在東南亞擁有多間電影院。參與拍攝的團體除個別組合外,大部份由東山潮音劇藝社參與拍攝《劉明珠》、《珠三審玉芝蘭》、《雙珠鳳》、《蓮香戲鞋》、《莦端蒙一板打死江西王》……等五十多部;新天彩參與拍攝《掃冤會》、《白骨美人》、《包公會李后》、《紅鬃烈馬》……等將近六十部;另外,當時的業餘組織韓江潮劇團前身汕頭商會戲劇組也參與拍攝由泰國商人組合的泰蘭影片公司多個劇目;至一九七五年香港昇藝潮劇團也參與邵氏《辭郎洲》劇目的攝製;其餘幾十部由個別片商獨立出品;另一方面在內地拍攝的多是由廣東潮劇院及各專業劇團演出劇目。由香港電影公司組織技術人員到汕頭及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由六十年代起拍攝了《火燒臨江樓》、《蘇六娘》、《告親夫》、《乳燕迎春》、《陳三五娘》、《韓江花似錦》、《劉明珠》等七部,全是內地名演員主演,拍攝者及電影導演都是頂尖人員,在各地放映深受觀眾讚賞並獲好評,片中的傳統潮州曲調及音樂配奏,尤其得人喜愛。這樣,十多年的起起伏伏,香港便拍成了一百六十多部潮語電影,大多數在星馬泰放映,觀眾多的華僑欣賞,也深受熱愛。
 
       那時間,潮語片在東南亞的熱潮,可說是潮藉華僑的重要文化娛樂,在社會中起著積極作用;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後來終於擴展萎縮,經營困難,經不起市場的淘汰;至六十年代末,東南亞的潮語片熱潮逐漸衰落,香港片商也都停止製作。
 
       物換星移,年代匆匆過去,三、四十年來香港很少提起潮語電影的往事。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蒲鋒先生在文章中寫道:「對於東南亞特別是星馬泰的一群潮藉華僑,潮語片是他們的重要文化娛樂,精神慰藉。但在外埠這樣有地位的潮語電影,在本地卻沒沒無聞,一點都沒有受到關注。當年固然如此,今天也是一樣,這既輝煌又隱秘的歷史仍然鮮為人知。」正因如此,筆者深有同感,祈藉「香港戲曲年鑑二零一三」的編幅,概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段潮州戲曲歷程──香港潮語影片的拍攝時期,讓它在戲曲電影史上也有了相當的資料記錄,免被人們遺忘,而受褒揚。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