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六, 07 十月 2017 13:28

王安祈說的共融和圓通

編劇家王安祈加入國光劇團十五年,為國光劇團的台柱量身訂造,寫了不少好戲。王安祈寫戲,寫的是心中的想法。她的作品都以人物為主題,創作來自對這個人的興趣。

                  談編劇的心路,她舉「孟小冬」這個例子。

        她喜歡孟小冬,想寫孟小冬。

        為了尋找孟小冬的感覺,她特地跑到樹林鎮孟小冬埋骨的淨律寺,那裡陪伴孟小冬的還有學者王雲五、詩人周夢蝶、攝影家郎靜山。墓園很清幽、很古雅、很安靜,感覺非常舒坦、平和、安樂。一代名伶,在這埋葬傳奇的一生,她的嗓音、她的戲、她的情,今天落得如此的寂靜無聲,「如果我再要寫她和梅蘭芳、和杜月笙的愛情故事,那實在太對不起她了。」王安祈說。

        「我喜歡孟小冬,喜歡的是她的唱腔。一個女孩子,怎練就這麼一把蒼老的嗓音?我覺得她一直在追尋一個聲音。」

        於是《孟小冬》就定下「追尋一個聲音」的主線,圍繞著這條主線,為孟小冬重整了她的人生。孟小冬在掌聲、喝采聲、鮮花、禮物中成長,活在讚美聲與反對聲中,在戰爭、炮火、槍擊聲中,被種種喧嘩、嘈雜的聲音包圍中,她怎樣去尋找自己的聲音?她的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王安祈要尋找她的答案。

        最終那個聲音找到了,孟小冬的人生也就圓滿了。

        王安祈認為戲是因人而寫的,有這樣的演員,才有這樣的戲。

        那麼,戲裡的魏海敏像不像孟小冬?

        「演員像不像戲中人?不從外貌而從氣質、神韻、感情來識別,正確地說,演員要演出劇本所寫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多次,每次因魏海敏的狀態而有不同的效果,有一次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王安祈說:「至少曾經有這麼一場,魏海敏是成功的。」她所說的成功,是演出達到當初想像的效果;這一場,魏海敏和王安祈都被感動了。戲劇的成功,是能教人怦然心動。

  戲劇創作要帶出一些新題材和新思維,紅樓夢人物眾多,戲劇很少提及賈政妾侍趙姨娘,她寫《探春》,主題不在趙姨娘與賈府的關係,而著筆於探春與趙姨娘的母女關係;《三個人兒兩盞燈》,不寫後宮爭權奪寵的舊題材,而去觸碰宮人的同性感情關係;寫《關公在劇場》,則借關公臨死的反思,大膽地總結這位人神共仰的關聖帝君一生功過。

  王安祈寫不少新戲,盡量貼近現代青年的生活,希望把年輕觀眾帶到劇場。編劇家最大的考慮是:觀眾是否看懂我的戲?王安祁認為她的文字應該是被看懂的。儘管現在的文字水平普通低落,她不會跟著時代降低文字素質,編劇對於劇本品味的掌握有一定尺度,她能接受通俗,但不能媚俗。她的劇本不用很深刻的文字,不借太多典故,故意賣弄詞藻和文章是不必要的。她認為「劇本不是寫來考觀眾的,必須讓觀眾看得懂。」

  一個創作劇本,還須經過導演和演員的再度創作,王安祈如何來維護她的原創精神?

  她表示,開始時不容易接受,有些劇本經過導演修改、演員以自我方式演繹,演出來的已非本來面貌。但是,隨著經驗增加,心態有所改變,「一個劇本,由我一雙眼睛來檢視,不如多一雙眼睛檢視來得透徹,編劇、導演加上主演的生、旦,四雙眼八隻眼睛多面向地檢視,那個劇本就更豐富更全面了。」因此她說:「編劇幫助了我的人格成長。我學會尊重、寬容、共融和圓通。」

  王安祈從小愛看京戲,熟悉京戲的語言,能把握字句唱唸的輕重緩急,看戲二十五年、三十歲時才執筆寫第一個劇本。早年作品有《新陸文龍》、淝水之戰》、《通濟橋》、《袁崇煥》等,其後開始寫創新京劇《再生緣》、《王子復仇記》、《紅樓夢》、《天龍八部之喬峰》。 2002年起擔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青塚前的對話》、《水袖與胭脂》、《探春》、《孟小冬》、《關公在劇場》;又改編《閻羅夢》、《李慧娘》、《繡襦記》、《清風亭》。也有與人合編的《金鎖記》、《百年戲樓》、《孝莊與多爾袞》、《十八羅漢圖》。此外,新編崑劇《煙鎖宮樓》,改編崑劇《牡丹亭》,以及新編歌劇《畫魂》,意象劇場《歐蘭朵》。可見她創作的路向是愈走愈寬闊了,各劇種表演形式雖有所不同,正如她說的,因共融而圓通。

撰文: 廖妙薇

Albums

01-02《孝莊與多爾袞》  03《三個人兒兩盞燈》  04《孟小冬》  05《探春》  06《水袖與胭脂》  07《金鎖記》  08《百年戲樓》  09王安祈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