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Uncategorised ( 6 )
- 最新消息 ( 0 )
- 戲劇視頻 ( 1 )
- 校園播種 ( 25 )
-
戲曲百科
( 0 )
- 紅伶專訪 ( 18 )
- 名曲精選 ( 13 )
-
中國戲曲種類
( 0 )
-
粵劇
( 8 )
粵劇簡介
粵劇是廣東境內最受歡迎、規模較大的劇種,故又名廣府大戲,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等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粵劇原有十大行當,即一末(老生)、二淨(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 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後來十大行當被精簡為六柱,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而這些行當都是 根據角色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劃分的。
粵劇唱腔的形成情況與源流十分複雜。清初,外江班把戈陽腔及昆山腔傳入廣東,至太平天國 時,粵劇以唱梆子為主,後來昆曲衰落,粵劇受徽班影響,唱調轉而以西皮、二黃為主。辛亥革命期間,志士班將官話變為廣州方言,稱新腔,其後不斷有著名老倌 冒起,各自鑽研俱個人唱腔,形成薛覺先「薛腔」、馬師曾「馬腔」、小明星「星腔」、羅家寶「蝦腔」、紅線女「紅腔」、新馬師曾「新馬腔」、何非凡「凡 腔」、芳豔芬「芳腔」、陳笑風「風腔」等,各俱風格。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 清朝中葉以後,粵劇逐漸成形,所使用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及敲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 琴;鑼鼓則包括蔔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其後,粵劇更接納了西洋樂器,如薩克斯管、小提 琴等,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三、四十年代是粵劇的黃金時代,其時名伶輩出,形成薛(薛覺先)、馬(馬師曾)、桂(桂名揚)、白(白駒榮、 白玉堂)、廖(廖俠懷)等五大流派,後更有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領導的「太平劇團」為競爭觀眾,不斷革新傳統粵劇,出現「薛馬爭雄」局面。 而這種革新的風氣至今仍存在,隨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湧現,大部份年輕人都認為粵劇老套,予以排斥,故粵劇從業人員多嘗試在表演手法與劇本上創新,以吸 引觀眾,由此可證粵劇是一個具生命力的劇種,不斷吸收營養充實自己。
時至今日,粵劇已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就如粵劇研究者賴伯彊所說,粵劇是「吸收廣東地方民間說唱藝術……以梆黃為主要聲腔,又大膽吸收歌劇、話劇、電影、西樂等藝術形式」的地方劇種。
-
崑劇
( 4 )
崑劇簡介
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由元未明初在江蘇崑山一帶流行的「昆山腔」,吸收北曲及其他聲腔的優點,加以改造,發展而成。
崑劇集歌唱、舞蹈、武術、文學等傳統演藝為一體,是個綜合的表演藝術。它的每齣戲都以曲牌構成,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而豐富的戲碼,典雅華美的曲詞, 文學性高,有如婉約淒美的詩詞,念白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則用地方白,蘇白、揚州白等吳方言,由於崑劇的音樂、表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份聲腔劇種影響深 刻,故被稱為「百戲之祖」,特別是京劇的各類角色性格唱法,都是從崑劇發展出來的,而現今的川劇、越劇、婺劇、桂劇、湘劇、贛劇、甚至粵劇,均可以發現崑 曲的部份戲碼,聲腔和曲牌。隨著徽班於清中葉進京,衍生京劇流行全國,崑劇漸式微,但得名伶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堅持崑曲的演出,使它繼續流傳。至今 年,崑劇再受重視,無論在國內或海外,很多人都對崑劇發生興趣,古奧典雅的文辭、傳統的管弦敲擊、細緻劃分的行當;完美的程式身段,使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 表演藝術粹,讓年輕人趨之若騖,學習崑劇的唱做,頓時變成時尚,就連話劇導演也擁護崑劇,搖起弘場「國粹」的大旗,更把它現代化,趕上全球化的潮流,與紐 約的百老匯歌舞劇相媲美。
崑山腔將北曲與南曲諸腔(弋陽腔、海鹽腔等)融合起來,形成了崑曲的音樂藝術。它的節奏除一般的一板三眼、一板 一眼外,還有贈板,增加了音樂佈局的空間和變化,使唱曲更纏綿婉轉、柔曼悠遠。樂器方面,伴奏除管弦的笛、簫、嗩吶、琵琶、三弦、月琴等,還有敲擊的鼓 板、大鑼、小鑼等,樂器齊全。笛是主要伴奏樂器,聲若遊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稱著。吹奏曲牌則分「大吹樂」與「小吹樂」,前者配合大鑼 鼓介,主要表現在「引塔腔」(裝飾音)的運用及升堂、拜壽、飲酒、比武及劇終。後者用南噯或品簫主奏,表現抒情、活潑、風趣,以及沉悶、悲憤等多種場景情 緒。
崑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緻。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 合,在「生、旦、淨、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 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劇戲碼文學性很高,如四大南戲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以至洪昇的《長生殿》,孔尚 任的《桃花扇》等,均是歷演不衰的戲曲文學名著,所以自明中葉蓬勃發展,至清初的全盛期,在戲曲界獨領風騷達二百年之久。
二十世紀初,崑劇將近式微,虧得一群老藝人在蘇州開辦崑劇傳習所,教授崑劇,數十年來培育出「傳、世、盛、秀」四輩演員,崑劇才得以薪火相傳。五十年代由周傳英、王傳淞改編的《十五貫》轟動全國,使觀眾再關注崑劇,更成就「一戲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
-
京劇
( 7 )
京劇簡介
京劇一名最早見於1876年上海一份知名度極高的報章《申報》,外地觀眾稱之為「京」,大概因它出自北京之故,同時因北京是中國首都,故京劇又稱「國劇」。 北京自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以後,各劇種紛紛前來獻藝,同時亦出現京化現象,其中京化得最徹底的莫過於徽劇與漢劇。兩劇分別於1790年及1820至1830年間進京,其後不斷融和、改革,在兩者基礎上發展出京劇,現今的京劇也保留了許多徽、漢兩劇的特色。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唱腔以二黃、西皮為主,所以京劇也稱「皮黃」。除皮、黃外,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至於京劇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政治和軍事鬥爭為主,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話本。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丑四大行。 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色。臉譜即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表忠勇、黑臉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角色是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表兇惡,金臉和銀臉代表神妖。其他地方劇種多有依從。 中國戲曲有花雅之別,雅部指崑劇,以其文雅而名之。花部即各地方戲,而地方戲中又以京劇為首。與崑劇相比,京劇趨於通俗,無論唱、做、念、打、翻等都要求通俗易懂,亦因此京劇出現以後,迅速成為百姓寵兒,甚至一改崑劇稱霸的局面。
-
越劇
( 2 )
越劇內容
越劇發源於浙江紹興地區,又稱「紹興文戲」,越劇一般被冠以「上海」二字,其實它是清末起源於浙江省紹興一個小地方──嵊縣(今稱:嵊州市),並因此地是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
越劇前身是當地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其後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由於它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所以亦被稱作「紹興文戲」,有別於以武戲為主的「紹興大班」──紹劇。
越 劇傳統由女子上演,故基本上各劇團演出的劇目都是以文戲為主,武戲的比重少。大半個世紀以來,「女子越劇」在舞台上獨領風騷,從歷年越劇界梅花獎的廿五位 得主,只有趙志剛是男演員,可見一斑。自第一個女班於一九二三年起辦,造就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女伶,她們大都來自嵊縣,將越劇帶到繁盛的大上海,尤其是四十 年代中期的「越劇十姐妹」,均成為日後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把劇種在滬發揚光大,不單走向全國,還走出世界,數十年來出訪的足跡,遍及歐、亞、美洲多個 國家。
由於越劇屬「板腔體」,演員可以充份發揮其特色演唱,故在上世紀中葉人才輩出的時期,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流派唱腔,生行有范(瑞 娟)、徐(玉蘭)、尹(桂芳)、陸(錦花)派,旦行則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金(彩風)、呂(瑞英)派,還有老生的張(桂鳳)與徐(天 紅)派,以至老旦的周(寶奎)派等,有逾十數之眾,八四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主演的電影《五女拜壽》就展示了十三個流派。
越劇的角色行當 隨著劇種的發展,逐漸衍化,從單純到齊全。在初期,由於劇碼多為表現農村中愛情、婚姻題材的「對子戲」,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 旦、小丑)為主;以後隨著題材的擴大,發展為「四柱頭」(又稱「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但老旦、花臉地位不高。四十年代越劇改革以後,打破了嚴格 的行當界限,但仍保持著基本的行當體制。現在越劇角色行當分為六大類,即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
越劇是年輕的劇種,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極大創作自由度。它一方面學習崑曲的水袖身段,另一方面又採用話劇的化妝,代替傳統的紅白分明。在服飾上,它從傳統戲服基礎上,專門設計了仿古典雅的服裝,髮飾也棄用貼片子,改為配戴已梳飾好的頭套,既美觀又省時。
-
歌仔劇
( 1 )
歌仔劇簡介
歌仔劇以摻雜文言文的閩南語為主,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 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
粵劇
( 8 )
- 榮譽獎項 ( 4 )
-
中國地方戲曲分佈
( 1 )
- 調查報告 ( 4 )
-
過往戲曲
( 6 )
-
戲曲試聽
( 3 )
- 關於我們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