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校園戲曲

 

文:盧青雲

       常常感到粵曲粵劇放在音樂科的課程中佔的比例仍很小,未必能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有些學校便參加一些協作計劃,以加強對學生的粵劇培訓,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是其中一分子。

       該校音樂科主任林賽玲老師告訴我,他們零九至一零年度參加粵劇教育協作計劃,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由梁寶華博士負責統籌,並得到優質教育基金的資助。

導師只來一天 課程編排精密

       「這個計劃雖只有八節課,但事前要做不少準備工作,例如:要在事先申請,要在行政方面作出配合與安排,又要共同備課。」林老師說。

       林老師表示,光是課堂的編排,已花了不少心思。因為參加協作的導師只來一天,但參與計劃的同學共有三班,每班上一節課,必須配合得好才不會紊亂。計劃派來的是梁森兒導師,她會和音樂科老師一同上課。

       計劃中,每班都有八節粵劇課,課堂設計得很好,林老師希望同學們用心感受。同學們也不負所望,對粵劇的化妝技巧、穿戴等等,都很投入地學習。

       「那是三班五年級的同學。他們上課時遇有不明白的地方,梁導師會即時解釋,一個做手或眼神,就可以令他們完全明白。」林老師解釋。

       事前各音樂科老師亦要接受培訓,課程由王勝昆老師任教。到了十一月,各老師已準備好教案,下學期才正式上這八節課。

校長帶隊看戲 引發學生興趣

       在推行這個計劃之前,該校校長李漢光還舉辦了一個簡介會,利用午間的時間,在禮堂為學生介紹粵劇,大家的反應非常好,不只對粵劇認識多了,而且產生了興趣。

       「同學們上課時學唱小曲和數白欖。」林老師補充:「他們顯得很有興趣,又做工作紙,並嘗試寫白欖的文詞,很有創意。」

       這一份份的白欖新詞,正是同學們於七月二日在教育學院的交流會上的表演之作,當時獲得在場人士的一致好評。

       「他們不怯場,台風很好,我們都感到安慰。」林老師由衷地說。

       除此之外,李校長曾經帶領同學外出觀賞折子戲,又安排了他們參觀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以引發同學們對粵劇文化的興趣。今年六月底,同學們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時,對大戲棚和可以自變戲裝的互動遊戲,十分感興趣。

       林老師表示,教育學院希望薪火相傳,令更多學校的同學認識粵劇文化,故此他們在新學年不再有機會參與這個計劃;但她期望在同學們升讀六年級之後,再教他們課節上的粵劇藝術文化,仍會利用各種樂器如:木魚、鑼鼓等,加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並鼓勵他們多些看戲曲表演。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小學生創作白欖新詞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今年青海大地震,真係累死好多人。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數以千人掉性命,有人尋屍雙手搵。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食物支援唔夠多,好彩政府施援手。

ㄨ ㄨ ㄨ ㄨ ㄨ 

問題解決了,才可抖。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幸好有個好老師,救人自己遭不幸。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英明傳遍全香江,留名萬世好精神。  

5A 李浩賢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我們學校真有趣,老師同學都很友善。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教導真有方,同學也愛助老師。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同學成績像支箭,真是老師的功勞。

ㄨ ㄨ ㄨ ㄨ ㄨ  

有位梁老師,像西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微笑的時候,真是迷死任何人。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ㄨ 

每天見到梁老師,就像看見西施。  

5A 李潔穎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我的家庭雖普通,每天趣事都不同。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只求相處夠開心,不需吵架要擔心。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爸媽少有傷心時,姐姐願意傾心事。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幸福家庭真稀有,一家歡聚樂悠悠。  

5B 禤慧芝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學課堂新又多,中文英文又唱歌。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堂規則要遵守,乖乖坐好不亂走。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雖好惡,都為我們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今日用功勤讀書,將來搵工唔會輸。  

5B 羅曉昕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校園生活真係好,我班同學都唔會嘈。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老師教書無得頂,教到人人好記性。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中英數常無問題,仲有教育電視睇。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人多同學多,大家常常笑呵呵。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午膳食飯去廁所,我枱放咗益力多。

ㄨ ㄨ ㄨ ㄨ ㄨ  

無飯舉高手,唔好走。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小息同學做功課,午息我地食蘋果。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週會我地睇表演,放學我會食薯片。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返到屋企去溫書,考試默書唔會輸。  

5C 周宇星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生活無得頂,學生老師乜都醒。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乜室乜館乜都有,學生學習唔使愁。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中英數常音體普,新聞政治乜都好。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學校人多垃圾多,校工幫手攞地拖。

ㄨ ㄨ ㄨ ㄨ ㄨ 

有問題舉手,唔使愁。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返學要帶八達通,交費點名好輕鬆。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測驗捧蛋唔緊要,下次再努力少少。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上課專心又留神,考試唔會一舊雲。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午飯水果一籮籮,唔係蕉就係蘋果。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次次旅行好興奮,但係次次曬到暈。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ㄨ

小息午息做功課,返到屋企輕鬆囉。  

5C 張子諾

 

─ 刊載於第118期《戲曲品味》月刊


導師只來一天 課程編排精密

       「這個計劃雖只有八節課,但事前要做不少準備工作,例如:要在事先申請,要在行政方面作出配合與安排,又要共同備課。」林老師說。

       林老師表示,光是課堂的編排,已花了不少心思。因為參加協作的導師只來一天,但參與計劃的同學共有三班,每班上一節課,必須配合得好才不會紊亂。計劃派來的是梁森兒導師,她會和音樂科老師一同上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58

佛教慈敬學校增加興趣學粵劇

 
 
文:盧青雲
 
       踏進佛教慈敬學校的大門,見到一張張同學們演粵劇的戲裝相,七彩繽紛。展板很大,照片也很多,有不少家長在欣賞,都是同學上月在高山刻場演出的劇照。很多小朋友見到都大為欣羨,有些更躍躍欲試,原來粵劇這麼好玩,服裝這麼好看。
       我去訪問黃鳳鳴校長,她表示:「老師有心去做這個粵劇計劃,我十分支持。很少老師肯主動去做這類計劃,粵劇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粵劇中的對唱、生旦平喉子喉的分別、唱做唸打,都可以給學生去學習。粵劇的文詞亦優美,學生亦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藝術。」
       我知道,慈敬學校的同學不只上台表演《雷鳴金鼓戰笳聲》之《送別》,還會學水袖、唱做等,負責這個粵劇計劃的何婉兒老師表示,起初他們參加這個藝發局邀約計劃──粵刻演出培訓課程,有十四、五個同學參加,在二年級至六年級中選出,大多是女同學,大家都不大有信心。全個課程共有十六節,一星期兩小時的課,做各種訓練,由陳銘英、馬卓麟、苗丹青等導師來任教。後來越學越有興趣,同學們都對粵劇有了良好的印象了。
       「起初真的很辛苦。」何婉兒老師說:「唱、做、唸、打,他們都要學。」
       黃副校長說:「最初有些同學竟然哭了,有些根本不懂粵劇,只是母親喜歡,叫他們參加的。後來,他們學上了手,不只會打、還會唱,甚至可以上台做一個折子戲,不但他們開心,家長更開心,我們亦很興奮。」
       其實,早在零六至零七年間,慈敬的同學們已隨「動感文學藝術協作」演出過《岳飛》一劇。是用普通話來演繹的大型音樂劇,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零九年他們參加了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經過十六堂的訓練與學習,竟然可以在高山劇場演出折子戲,真是既驚且喜。同學們都在現場音樂伴奏下唱曲,又化妝和貼片子,穿上水袖,在台上又唱又演,著實不容易。
       「其他同學看到他們演出,都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何婉兒老師說。她在學校教音樂科,在課堂上教到幾節關於粵劇課程時,覺得學生們有些沉悶之感,及後做了這個計劃,大家竟然對粵劇大大改觀。「最欣喜是這個計劃改變了學生的看法,覺得跟在課堂上學的不一樣。」她表示:「他們引起了興趣,甚至在課堂外都拿著曲詞和劇本中的詩詞來背念,非常用心。」
       黃副校長也表示,粵劇如果可以進入校園就最好,現今音樂堂中雖有幾節教粵劇,但仍是以介紹西方音樂為多。粵劇不論化妝、服裝、配搭各方面都費用較貴,她期望透過這個粵劇計劃能令學生認識粵劇,並且培養出興趣來;更盼望政府當局可以多資助粵劇計劃。
       慈敬學校的同學今年參加粵劇計劃的成績不錯,家長們亦很支持,不少家長親自帶同學去綵排和演出,非常用心。很多同學均表示,如果再有機會,明年期望仍可參與,進一步為興趣而學習。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7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58

佛教慈敬學校增加興趣學粵劇

 
 
文:盧青雲
 
       踏進佛教慈敬學校的大門,見到一張張同學們演粵劇的戲裝相,七彩繽紛。展板很大,照片也很多,有不少家長在欣賞,都是同學上月在高山刻場演出的劇照。很多小朋友見到都大為欣羨,有些更躍躍欲試,原來粵劇這麼好玩,服裝這麼好看。
       我去訪問黃鳳鳴校長,她表示:「老師有心去做這個粵劇計劃,我十分支持。很少老師肯主動去做這類計劃,粵劇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粵劇中的對唱、生旦平喉子喉的分別、唱做唸打,都可以給學生去學習。粵劇的文詞亦優美,學生亦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藝術。」
       我知道,慈敬學校的同學不只上台表演《雷鳴金鼓戰笳聲》之《送別》,還會學水袖、唱做等,負責這個粵劇計劃的何婉兒老師表示,起初他們參加這個藝發局邀約計劃──粵刻演出培訓課程,有十四、五個同學參加,在二年級至六年級中選出,大多是女同學,大家都不大有信心。全個課程共有十六節,一星期兩小時的課,做各種訓練,由陳銘英、馬卓麟、苗丹青等導師來任教。後來越學越有興趣,同學們都對粵劇有了良好的印象了。
       「起初真的很辛苦。」何婉兒老師說:「唱、做、唸、打,他們都要學。」
       黃副校長說:「最初有些同學竟然哭了,有些根本不懂粵劇,只是母親喜歡,叫他們參加的。後來,他們學上了手,不只會打、還會唱,甚至可以上台做一個折子戲,不但他們開心,家長更開心,我們亦很興奮。」
       其實,早在零六至零七年間,慈敬的同學們已隨「動感文學藝術協作」演出過《岳飛》一劇。是用普通話來演繹的大型音樂劇,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零九年他們參加了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經過十六堂的訓練與學習,竟然可以在高山劇場演出折子戲,真是既驚且喜。同學們都在現場音樂伴奏下唱曲,又化妝和貼片子,穿上水袖,在台上又唱又演,著實不容易。
       「其他同學看到他們演出,都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何婉兒老師說。她在學校教音樂科,在課堂上教到幾節關於粵劇課程時,覺得學生們有些沉悶之感,及後做了這個計劃,大家竟然對粵劇大大改觀。「最欣喜是這個計劃改變了學生的看法,覺得跟在課堂上學的不一樣。」她表示:「他們引起了興趣,甚至在課堂外都拿著曲詞和劇本中的詩詞來背念,非常用心。」
       黃副校長也表示,粵劇如果可以進入校園就最好,現今音樂堂中雖有幾節教粵劇,但仍是以介紹西方音樂為多。粵劇不論化妝、服裝、配搭各方面都費用較貴,她期望透過這個粵劇計劃能令學生認識粵劇,並且培養出興趣來;更盼望政府當局可以多資助粵劇計劃。
       慈敬學校的同學今年參加粵劇計劃的成績不錯,家長們亦很支持,不少家長親自帶同學去綵排和演出,非常用心。很多同學均表示,如果再有機會,明年期望仍可參與,進一步為興趣而學習。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7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第 2 頁,共 5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