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品味專欄

週六, 07 十月 2017 13:28

王安祈說的共融和圓通

編劇家王安祈加入國光劇團十五年,為國光劇團的台柱量身訂造,寫了不少好戲。王安祈寫戲,寫的是心中的想法。她的作品都以人物為主題,創作來自對這個人的興趣。
週五, 06 十月 2017 12:32

江南第一丑李鴻良的規劃人生

譽稱「江南第一丑」的李鴻良,他演丑角並不是以丑示丑,他說:「我是個本職的崑曲人,我所演的丑,高雅、有品味、不低俗;現代審美理念跟以前不一樣,丑角不是譁眾取寵博取台下掌聲,而要給觀眾更開闊的美學視野。
週四, 24 八月 2017 20:05

關公臨死之時心裡想著誰?

王安祈為國光劇團新廈開壇而寫的破台戲《關公在劇場》,九月十六至十七日載譽重演,今次由小劇場搬上文化中心大劇場,唐文華再度挑戰關老爺,以九十分鐘極速演繹關公一生功業,並經歷人、鬼、神三界成聖帝,而京劇傳統關戲的唱做套路無一或缺。
週三, 02 八月 2017 19:34

《客途秋恨》的疑惑

今年三月,我在本刊發表了《男燒衣》的疑惑一文,指出現行的《男燒衣》唱碟,無論唱者是誰,都少唱了一個上句。現在要談的《客途秋恨》則剛好相反,多了一個上句。
週一, 31 七月 2017 03:19

《蝶影紅梨記》之妙

大部份才子佳人戲,都採用「邂逅─離散─重聚」模式編寫,《蝶影紅梨記》卻反其道而行──邂逅,原為互相認識,是最迷人、夢幻的階段。惜趙汝州與謝素秋相「識」,終沒相「認」機會。編劇賣了一個很大的「關子」,讓觀眾乾著急。待二人正式邂逅,全劇便結束了──唐滌生將劇情與觀眾情緒都凝結在最美好的階段,這個設想本就很妙。這次白雪仙等融合了舞台與電影兩個版本,又滲合了一些嶄新的設想與元素,讓該劇更妙了。
近日從廣州《文史縱黃》2016年第3期讀到晚清進士前翰林院編修江孔殷(人稱太史公)的一首題詠粵劇名伶薛覺先的七律詩,堪讚立意明確,用詞精妙,解了我心中近期來對所謂「南薛北梅」或「北梅南薛」之說的疑惑,真真爽哉!快哉!
錢塘名妓蘇小小的愛情故事,素受戲劇家青睞,多次改編。1962年,李晨風將它拍成電影《蘇小小》;近年,李居明編了一齣以蘇小小為主角的粵劇《錢塘金粉》;現在,新劍郎又編了一齣《情夢蘇堤》,更說要別出心裁,敍述蘇小小「兩段如霧如花的感情」。
週二, 09 五 2017 11:12

八和會館先賢蘭桂

二十世紀80年代中葉,中斷多年的八和會館恢復活動,不久著名編劇家何建青當選為復會後第二任會長,他滿懷豪情,要為這個獨具「萬有引力」的戲班老會做出貢獻,在遠赴美、加尋找會館房產證據的同時,特意交代屬下秘書長陳象雄,著手搜集會館史料,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週二, 09 五 2017 10:26

櫻花時節說曼殊

前言:光陰似箭,不覺又櫻花盛開的時節了。說起櫻花,不禁想起情僧蘇曼殊的本事詩第九首「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那孤苦落寞情懷的詩篇。(按「春雨」是曲名,曲調凄涼)
週一, 24 四月 2017 22:15

索罟灣睇神功戲

如果說粵劇是香港文化的瑰寶,那麼神功戲就是瑰寶中的瑰寶。一個半世紀以來粵劇從「本地班」年代到「紅船」年代到「省港班」年代,又從落鄉戲擴展到戲院戲,經歷無數風風雨雨。但是神功戲既娛人亦娛神,祈福求安更是漁民們的基本願望,因此深入民心。隨搭隨拆的戲棚經濟實惠,鄉下也較少其他娛樂的競爭,因此神功戲能屹立不倒,在困難期間粵劇藝人也能依靠落鄉神功戲才得到喘息的機會。
第 10 頁,共 18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