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專欄
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13:51
從兩個版本《張羽煮海》說「老土」粵劇
週五, 12 九月 2014 17:30
在自我挑戰中用「心」塑造韓信
週五, 12 九月 2014 08:00
大型晉劇現代戲《守護夕陽》的正能量
週日, 07 九月 2014 18:01
山西戲曲傳承與發展的缺失研究
佛山的「瓊花會館」被公認為粵戲行的第一個行會組織,可惜自從李文茂率領的紅巾軍起義失敗後,滿清政府禁演粵劇,同時推毀了「瓊花會館」。流散各地的粵劇藝人幾經努力,終於使粵劇在清同治年間得到解禁,隨即便大展拳腳,在廣東藝壇上漸放光芒。清末,廣東商業繁榮,行會組織林立。為維護戲行人的利益,在各行業中贏得尊重,戲行人紛紛成立自己的行會組織。
Published in
粵劇典藏
週三, 20 八月 2014 20:55
由《十五貫》的主題看三名新秀的表現
昆劇《十五貫》改編自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傳奇劇本《雙熊夢》,去蕪存菁,1956年在北京首演時,大獲好評,令當時漸備受冷落的昆劇重得重視,更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譽。葉紹德改編的《十五貫》,頗忠於昆劇版本,這可體現在他對昆版主題的重現。
戲劇藝術的創作總離不開社會背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後,戲曲藝術呈現出濃厚的反帝反封建王朝色彩,全國各大劇種都幾乎經歷過一番創作改良。在廣東文化上發生了譚嗣同、梁啟超等宣導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也對戲曲產生影響,粵劇作家亦改編了不少富有宣傳革命色彩的戲劇。
Published in
粵劇典藏
週四, 14 八月 2014 22:58
新一代演舊版《武松》──說武松與潘金蓮
在武術界經常有「南拳北腿」的說法。其意為「南拳技術精,北派腿功勁」。戲曲武打也有南北之分。「北派」以京劇為代表,「南派」以粵劇為代表。粵劇南派武打藝術又稱為南派武功,它以少林武技為基礎,工於「橋」、「馬」、「翻」、「騰」等技巧。在表演過程中,以拳法精湛,翻騰敏捷,威武傳神,具有南方武技特色,而深受廣大粵劇戲迷的喜愛。
Published in
粵劇典藏
Tagged under
週四, 14 八月 2014 07:00
《櫃中緣》的內涵與主線
許多劇種的《櫃中緣》都以折子形式上演,由岳雷逃難始,至劉母許配女兒劉玉蓮予岳雷終。粵劇另闢奚徑,外添了許多情節,以六場大戲形成演出。長短並非衡量一齣戲好壞的標準,但長短不同,表達的內涵與主線卻受影響。